前段時間,全國各地縣市紛紛曬出2024年的經濟成績單,一座低調的江蘇小城——江陰再次進入大眾視野。江陰的GDP達到了5126.13億元,成為繼昆山之后江蘇第二座GDP超過5000億的縣級市,也是全國唯二GDP超過5000億元的縣級市。提到江陰,大多數人知道其實力雄厚,年年穩居國內千億縣前二,被譽為縣域經濟的模范生。江陰面積僅987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約為174萬人,但工業總產值超過7500億元,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綜合發展中實現“二十二連冠”。江陰打造了4個超千億、3個超500億和5個超百億級的產業集群,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。可以說,江陰以約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、千分之一的人口,創造了全國1/250的國內生產總值。此外,江陰還跑出了62家上市企業,數量位居全國縣域第一,因此被稱為“中國制造業第一縣”和“中國資本第一縣”。
然而,最早的江陰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縣城,其發展靠一群“泥腿子”一步步摸爬滾打起家。從一個曾經的農業小縣到如今的全國縣域經濟領頭羊,江陰的發展歷程值得探討。
江陰地處江蘇省南部,為無錫市代管縣級市。江陰人說話不像蘇州、無錫人那樣溫柔,倒是有幾分北方語調的急速、豪邁和霸道。這種性格特點源于江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。江陰位于長江下游,水勢湍急,形成了江陰人堅韌不拔的性格。
時間回到上世紀60、70年代,江陰所處的江南地帶素有“魚米之鄉”的美譽,但由于人口稠密、耕地稀少,不利于農業發展。江陰華西村是一個典型代表。1961年,華西正式建村,起初只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。直到吳仁寶上任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后,通過平整土地、旱田改水田等措施,使華西成為聞名遐邇的農業樣板村。隨后,吳仁寶帶領村民創辦五金廠,賺取了第一桶金,并逐步擴展至其他行業。20世紀70年代,“億元”華西村在江陰橫空出世,掀起了鄉鎮企業的熱潮。
整個20世紀80年代,江陰鄉鎮工業迅速增長,每年增幅約30%。到了1989年底,全市共有鄉鎮企業903個,村辦企業2092個,涵蓋紡織、機械、冶金、化工等90多個門類,鄉鎮工業總產值飆升至71.28億元。這些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不僅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,也為后來的市場啟蒙和資本洗禮奠定了基礎。